Koeh_Soat-ou 
郭雪湖出生於大稻埕,其作品富含大量大稻埕元素,其中《南街殷賑》就是描繪出當時大稻埕街上熱鬧的模樣,是他的代表作之一。



大稻埕的歷史: 郭雪湖

郭雪湖(1908年4月10日-2012年1月23日),本名郭金火,是台灣日治時期中重要的畫家之一,也是台灣膠彩畫的先鋒。曾與陳進、林玉山並列為「台展三少年」。

郭氏(原名郭金火)出生於台北市大稻埕,二歲時就喪父,由母親陳氏獨立撫養長大。1917年進入台北日新公學校就讀,被導師發現具有繪畫方面的才華,而開始指導他學習藝術。在校期間郭雪湖的美術、工藝才華出眾。1923年公學校畢業後,至台北州立工業學校就讀土木科。

後來郭氏發現與志趣不合,就讀一年後中輟退學,在家自修畫。1925年,當時十六歲的他,由母親帶引至蔡雪溪之「雪溪畫館」門下學畫習藝。蔡師多才多藝,是當時有名的職業畫師。「雪湖」之名即為蔡雪溪所命。他並為郭氏教授其描繪觀音、帝君等神像及裱褙的技藝,開啟了郭雪湖走向藝術之路的大門。

藉著自己的才華、努力與機運,1927年,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舉辦,原本沒沒無名的三個年輕人:郭雪湖、陳進、林玉山入選為東洋畫部的三位台灣人畫家,有「台展三少年」之稱,一時聲名大噪。

影響郭雪湖一生重要的人物還有日籍畫家鄉原古統。郭氏欣賞鄉原的作品,後來相識並建立了亦師亦友的親密關係。鄉原曾力勸郭雪湖要做一位職業畫家,郭氏也記取此話,一生獻身藝術,連師大系主任教職都加以辭退。郭雪湖是一位勤跑圖書館及自學成功的畫家,他曾說:「我的繪畫求精,不求多。」

曾創辦全臺第一所經由教育局正式立案通過的「雪湖美術教室」,培育兒童繪畫創作。其間提倡培植美術人才,激發孩童對創作之熱忱,並意在建立優良美術環境及形塑社會審美之共感,發揮積極作用。

曾加入東洋畫會「栴檀社」、「麗光會」,對於推展臺灣美術運動之貢獻為結合畫友成立東、西洋繪畫兼容的「六硯會」。「臺陽美展」成立後,曾擔任多年東洋畫部評委。戰後初期,受聘為長官公署諮議,與楊三郎等人籌組「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」。擔任「台灣全省學生美術展覽會」審查委員及「台灣全省教員美術展覽會」顧問等,1952年由教育部派遣至菲律賓馬尼拉參加國際博覽會。1964年郭雪湖離臺赴日,研究考察,期間亦演變個人創作,並曾赴泰國、菲律賓、印度、中國大陸、美國完成多項系列大作,與國際接軌交流,多次海外展覽,可謂極具國際觀的藝術家。

其夫人林阿琴女士亦為畫家,曾為鄉原古統的學生,畢生支持並成就郭雪湖創作。其子女在藝術教育及文學領域各有成就及影響;其長子郭松棻為文學家,長女郭禎祥深耕國內外藝術教育,三女香美、次男松年均長畫藝。

2007年郭雪湖以九十九歲高齡獲得第二十七屆行政院文化獎。由於郭雪湖長年旅居美國,因此由四位兒女回台代表出席。同年的「郭雪湖百歲回顧展」,展出郭雪湖的重要作品。2010年,台北至善藝文中心策畫「台展三少年──陳進.林玉山.郭雪湖」展。


作品
松壑飛泉 1927 紙‧水墨 162 x 70 公分
圓山附近 1928 絹‧膠彩 91 x 182公分
南街殷賑 (大稻埕) 1930 絹‧膠彩 134 x 195 公分
萊園春色(霧峰) 1939 紙‧膠彩 223 x 149 公分
農家朝(八斗里) 1940 紙‧膠彩 56 x 85 公分
大城遺跡(泰國) 1955 紙‧膠彩 67 x 89公分
塔山煙雲(阿里山) 1956 紙‧膠彩 73.5 x 96 公分
燒岳初秋 1959 紙‧膠彩 81 x 100 公分

燈台濤聲(日本千葉縣犬吠崎)1960 紙‧膠彩 54 x 70 公分
峽谷溪聲(太魯閣) 1978 紙‧膠彩 51 x 45 公分
江山晨霧(桂林) 1978 紙‧膠彩 46 x 50.7公分
古廟秋月(潮州) 1979 紙‧膠彩 59 x 73 公分

群山煙雲(優勝美地)1981 紙‧水墨 63 x 72 公分
古都秋月(台南) 1982 絹‧膠彩 60.5 x 72 公分
林間積雪(匹茲堡) 1982 紙‧膠彩 45 x 52 公分
霜朝(舊金山) 1982 紙‧膠彩 45 x 53 公分
橋畔城市(金山大橋)1983 紙‧膠彩 74 x 93 公分
月照大峽谷(鳳凰城)1984 紙‧膠彩 114 x 74 公分
三綵船 1986 絹‧膠彩 47 x 52.5 公分
雪村(匹茲堡) 1986 紙‧膠紙 64 x 78 公分


資料參考:維基百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電影大稻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