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桃花泣血記》是台灣第一首流行音樂,該曲作詞者詹天馬曾在大稻埕開設「天馬茶房」,也是「二二八」事件的原爆點。



桃花泣血記 



1932年,上海聯華影業公司製作的黑白無聲影片「桃花泣血記」來台放映,初期的電影為黑白且無聲的默片,需仰賴樂師的現場演奏和「劇情解說人」(俗稱辯士或旁白士)來幫助觀眾欣賞與瞭解劇情。當時電影業者為了廣為宣傳以招徠觀眾,特別商請擔任電影旁白士的詹天馬,依照電影劇情寫下這首《桃花泣血記》的歌詞,再交由當時共樂軒西樂隊指揮王雲峰譜曲,並率領數名樂師編隊在街上演奏宣傳。

當時古倫美亞唱片會社日籍老闆柏野正次郎,體察到要在台灣擴大唱片銷路,必須灌製台語唱片,於是請來當時正紅的歌仔戲小生純純擔任主唱,將這首原只是電影宣傳曲的《桃花泣血記》錄成唱片,竟成為第一首創造銷售佳績的台語流行歌,也捧紅了純純,讓她成為台語流行歌壇第一位歌星。台語創作歌謠也從此如雨後春筍般展現新局。

這部由阮玲玉主演的電影,劇情是描述在封建禮教壓迫下,一位受高等教育的青年意圖突破門楣之見,執意娶心愛女子為妻,然而在「吃人的禮教」下,悲傷的結局引人深省也感動不少青年男女。而影片要打開知名度需有歌曲「打歌」,竟成了當時電影業的宣傳手法,嗣後「倡門賢母」、「懺悔」、「一個紅蛋」相繼來台放映,也延用此法,造成轟動。

至於《桃花泣血記》原有幾段歌詞,曾在戰後的台灣歌謠界引發爭論,由於歷經二次大戰美軍砲彈轟炸,加上曲盤易碎難保存,留聲機在日治時代價格昂貴,因此數量不多,所以戰後的台灣歌謠研究者大都沒有留聲機和原版曲盤可聆賞,大多是訪問詞曲創作者本人或其後代口述,因此難免會有謬誤。

以《桃花泣血記》為例,坊間普遍流傳為四段歌詞,莊永明在其著作中表示歌詞有十一段,後來歌謠研究者林良哲收藏到《桃花泣血記》七十八轉原曲盤和當時印製的歌仔冊中清楚載明,該曲歌詞共有十段。

作詞者詹天馬,早期投效話劇,因擔任「辯士」而名噪一時,在「辯士」一行還很吃香的時候,詹天馬曾在大稻埕今延平北路二段附近開設「天馬茶房」,是相當高級的咖啡店,也是「二二八」事件的原爆點。

資料來源:台灣大百科全書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電影大稻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